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迪尔说史 Author SOUL 迪尔
熟悉红四方面军战史的同学都知道,1932 年 7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刚取得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四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后,又集中了五个主力师的兵力,强攻蒋军设在苏区腹部地区的一颗钉子——麻城,而在远离麻城战场的皖西北苏区东北角,红 25 军军长旷继勋也正指挥着一场兵力对比悬殊的城池保卫战,即笔者这回要介绍的霍邱保卫战。
这里先说下红 25 军军长旷继勋,他担任过川军江防军第 7 混成旅代旅长、湘鄂西红 6 军军长,组织过蓬溪起义,参与过洪湖苏区初期的创建工作,但野战指挥能力并不突出,与红四方面军当时的几名军、师级将领徐向前、许继慎、周维炯等人相比,略显呆板,曾把红军具有兵力优势的磨角楼战斗达成得不偿失的击溃战。张国焘也曾评价旷继勋说:"作为一个军事最高指挥者,则不免有些缺点……但谈到战略问题,则创见甚少。"
旷继勋烈士雕像
所以在张国焘抵达鄂豫皖苏区后不久,旷继勋即被解除红 4 军军长职务,降职为红 13 师师长,待 1931 年 11 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后,考虑到他的资历,他又被任命为在皖西北苏区的红 25 军军长。此时的红四方面军,虽然名义上有两个军的番号,但主力师只有红 10、11、12 和 73 师四个,其中只有红 73 师活动在皖西北苏区,而且该师实际上也受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旷继勋作为军长,起初能指挥得动的却只有皖西北苏区的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装,及军部的一个交通队。
1932 年 5 月初,苏家埠战役胜利后,随着皖西北苏区的大范围扩张,张国焘才把红 73 师特务营与红 25 军军部交通队合编为红 25 军军部教导团,并交给旷继勋直接指挥。据曾任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的唐元田回忆,合并后的红 25 军军部教导团总兵力 1800 余人,除新加入的红 73 师特务营外,其他部队被分为三个营,成员大都是抽调过来培训的红军班排级干部,因此战斗力非常强。
1932 年 5 月 12 日晨,趁着安徽方面的国民党军的收缩,旷继勋率教导团趁机北上,攻克霍邱县东北、寿县西南的正阳关。眼看即将处于被四面包围的地步,旅长宋世科又正好在南京开会,驻霍邱的蒋记杂牌军独立第 40 旅在副旅长严武和两个团长程烈、王绍九的自作主张下,于 5 月 14 日上午弃城而逃,该旅撤退前还勒索了霍邱当地商家 3000 元,并抢走麦子 1400 袋,强行带走少女少妇 50 余人、拉走民夫 3000 余人,其行径简直和土匪无异。
独立第 40 旅逃跑后,拥有 700 支步枪、2 门迫击炮的霍邱县民团也在慌乱之余弃城北逃,由王治堂指挥的霍邱赤卫军一部 300 余人便于 5 月 15 日下午五点进入已无一兵一卒的霍邱县城。虽说如此,红四方面军总部对于攻占霍邱、正阳关还是极为乐观,出版于 1932 年 6 月 9 日的《红色中华》第 22 期就曾报道说:"……消灭白军独立 40 旅宋世科部王、程二团,该地民团、警察大部亦为我军缴械,漏网无几……"这段描述恐怕多半还是转自红四方面军的战报描写。
唐元田(轮椅者),曾任红 25 军军部交通队队员
霍邱、正阳关的攻占,在皖西北苏区东北方向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其中霍邱县城位于淮河以南 10 公里,沿河可达蚌埠、寿县,直接威胁到了津浦铁路及安徽省省主席陈调元的统治中心合肥,陈调元只好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于是将其黄埔嫡系部队第 4 师调往霍邱、正阳关方向,与独立第 40 旅合编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右路军第一纵队,并由第 4 师师长徐庭瑶担任纵队司令。右路军副司令王均在给第一纵队下达的作战命令中提到:"……以该纵队一部收复正阳关、霍邱,随后以主力推进到六安附近……"
霍邱县城地处大别山区北麓平原,东西两面都是水,只有南部一条公路可通六安,从地形上来说不太利于防守,而在霍邱东北部的正阳关更是位于三条河流交界处,易攻难守。为了巩固新占领的淮河以南地区,旷继勋曾特地赶回皖西道委所在地麻埠,开了一个礼拜的会,商讨有关事项。在四中全会"保卫苏区每一寸土地"的口号下,道委没人敢承担擅自放弃霍邱的责任,最后大家决定,由于正阳关位置过于突出,建议建议先将该地放弃。6 月初,红军霍邱独立团撤出正阳关后,蒋军颍上县县长余超即率民团跟进收复。
为了协助防守霍邱,旷继勋也积极利用手头一切资源扩大部队,攻占霍邱县城后不久,他即将六安独立团、霍山独立团和霍邱寿州游击大队三支地方武装集中于霍邱南的李家坡围子、白塔贩一带,合编为独立第 3 师,下辖三个团,由丁少卿任师长、吴保才(1895-1934)任副师长、戴季英(1906-1997)任师政委,全师兵力 3000 余人。不久该师改称红 25 军 74 师,师长与师政委也被替换为裁缝出身的原红 4 军 10 师 30 团 2 营长汪明国和原红 4 军医院政委邓义山(1900-1932)。
6 月初,蒋军方面的部署是,以独立 40 旅占领正阳关至迎家集(今迎集镇)的一线河防阵地,以颍上县县长余超指挥的民团和警察把守淮河北岸,以霍邱县长查世翰指挥的民团驻守霍邱西北方向的汪家集(今汪集村)作为牵制。6 月 12 日,徐庭瑶亲率第 4 师先头部队抵达正阳关,15 日,该师参战兵力在正阳关完成集结。徐庭瑶随后将第 4 师 10 旅派往迎家集,接替独立 40 旅的防务,另派第 12 旅 23 团开赴刘子店、师属辎重营及骑兵连开赴淮河北岸,协助余县长巩固河防。
红 74 师首任副师长吴保才、政委戴季英
眼看蒋军嫡系部队重兵压境,旷继勋知道一场恶战已不可避免,他先安排县委地方机关撤出霍邱,同时派人到城北大小马店子搜集粮食,此外还在城内屯集了不少弹药,准备死守霍邱县城。此外他还安排红 74 师副师长张成功率红 221、222 两个团的兵力驻扎在霍邱县城东湖以北的新店埠(今新店镇),安排红 74 师师长汪明国率红 220 团及部分霍邱赤卫队驻扎在霍邱县城东湖东南的孟家集(今孟集镇),以互为犄角。
旷继勋同时勉励手下指战员说:"我们只要坚持三个月,方面军主力就会来接我们!"然而此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正指挥红四方面军主力五个师在麻城地区与西北军第 30 军激战,旷继勋给他们拍去电报,声称要"以城攻城,与敌决战",其目的是希望方面军主力快来增援。张国焘收到电报气坏了,徐向前也不赞同旷继勋死守的做法,打算马上派彭杨军校校长蔡申熙去接替旷继勋,可惜后来蔡申熙还没到达霍邱,战斗就已经结束。
6 月 25 日,在经过了 10 天的紧张准备后,独 40 旅的两个团首先越过淮河,向驻守新店埠的红 74 师的两个团发起进攻,在第七航空队的 4 架飞机的支援下,蒋军经过两天苦战,终于攻克新店埠。红军方面,虽然红 74 师暂时退出新店埠,但仍以部分兵力在镇区西南方向挖掘战壕,固守待援。双方一直对峙到 6 月 30 日,在得知从韩摆渡方向进攻的第一纵队、从苏家埠进攻的第三纵队均已取得成功后,徐庭瑶即决定继续向苏区深入挺进。
早在 7 月 5 日前,由关麟征指挥的第 4 师独立旅、戴安澜指挥的补充第 1 团就已经从迎家集出发,越过漯河后攻占河对面的潘家集(今潘集镇),5 日凌晨,第 4 师 10 旅也加入这一攻击集团,向孟家集发起猛攻。红 74 师师长汪明国虽依托工事顽强抵抗,但由于手下兵力不足,而不得不于当日上午八点被迫撤离孟家集。蒋军方面则继续以独立旅和补充 1 团向霍邱县城进攻,第 10 旅则沿东湖东岸北上,转向新店埠方向。
第 4 师独立旅旅长关麟征、补充 1 团团长戴安澜
在丢失了霍邱南北两翼后,旷继勋被迫率红 25 军军部教导团及刚集中的赤卫队、少先队退守霍邱县城,其总兵力不足三千人,为了坚守城池,他发动城内居民将碎石块、石灰包等运上城墙。眼看蒋军正集结在城外作最后的攻城准备,经过六天六夜的急行军匆忙赶到的红 25 军 75 师在师长廖荣坤的指挥下,配合红 74 师 220 团,于 7 月 10 日突然向集结在霍邱城外的蒋军攻城部队发起猛烈反扑,徐庭瑶对此也似乎有所准备,除留第 10 旅 20 团监视霍邱守军后,另集中第 10 旅 19 团、独立 40 旅和补充 1 团前来应战。
7 月 10 日,红军的反扑首先发起,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战斗力垫底的独 40 旅首先溃败下来,据曾参加过这次反扑的原红 74 师 220 团学兵连战士魏文建(1955 年大校)回忆,这次反扑甚至还俘虏了部分蒋军官兵。不过,虽然红军前锋曾一度逼近霍邱城墙并要求旷继勋赶快撤出,但旷继勋不愿丢下正坚守在城内的教导团官兵们,所以放弃了这次突围机会。
反应过来的徐庭瑶马上调来戴安澜指挥的补充 1 团,填补了独 40 旅的缺口,在补充 1 团和第 10 旅 19 团的联合反击下,红 75 师及 74 师 220 团的这次反扑还是宣告失利,被迫退守霍邱县城以南的榆林店(今俞林村)。7 月 12 日,除留独立旅和补充 2 团继续固守孟家集,留独 40 旅、补充 1 团和第 10 旅 19 团在榆林店一线警戒外,徐庭瑶集中留在后方的第 10 旅 20 团、第 12 旅 24 团及 23 团 1 营,向霍邱县城发起强攻,第 23、24 团迫击炮连及第 4 师直属迫击炮连为这次进攻提供了火力掩护。
1932 年 7 月 12 日晨六点,蒋军炮兵首先开火,并把炮击重点选在了城内红军的防守薄弱点东门,下午三点,蒋军飞机亦来参战。在地空火力的联合压制下,霍邱县城东门首先被炸塌,杜垏明指挥的第 12 旅 24 团随后攻入城内,与红军展开巷战。旷继勋早已料到霍邱县城必然失陷,所以提前将军部的有关文件、作战地图装了四个箱子,派通信员唐元田(解放后任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等四人将这些东西从最后失守的西门带出县城。
第 4 师师长徐庭瑶、4 师 12 旅 24 团团长杜垏明
激烈的巷战持续了一整天,虽然子弹差不多已经打光,但霍邱城内的红军战士面对优势敌人依然不肯退缩,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甚至牙齿,一些重伤员为了不拖累战友,直接跳井自杀。红二十五军长旷继勋也亲自上阵,他手持两把大刀,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肉搏。在激烈的巷战中,旷继勋的四个警卫员及随同他一起作战的霍邱独立团团长胡子坤全部牺牲,他本人也身中七刀,因流血过多而昏迷。
为了将已经昏迷的旷继勋送出城,红军官兵们手挽着手,排成密集的人墙挡住敌人机枪的扫射,并将旷继勋举过头顶送到霍邱西门城墙上。一名营长用绳子将旷继勋从城墙上吊下来,背过城西的湖泊带走。而负责断后的霍邱独立团政委兼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长黄岩则不幸被俘,黄政委被俘后,因为长得人高马大又皮肤白皙,而被敌人一度认定就是旷继勋,虽然他对此予以否认,但敌人还是强词夺理道:"说你是旷继勋,你就是!"
霍邱战役中,徐庭瑶自称第 4 师共"毙敌两千,俘敌一千",这数目倒是和旷继勋守城的兵力差不多,最后成功从城内突围而出的红军战士也一共就 100 余人。当然徐庭瑶也深知,这被俘的 1000 多人也并非全都是红军战士,其中还有部分苏维埃地方工作人员和参加守城的平民,于是他从中挑选出 44 人,以红二十五军全体官长的名义押去南京审讯,其中就包括号称"霍邱独立团团长"的郑恒才和黄岩政委等人,其余人则就地释放。
霍邱战役地图(蒋军视角)
霍邱失守后,旷继勋在廖荣坤的护送下回到金寨县,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蔡申熙早已在此等候,向他宣布他接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并重新扩编红 74、75 师。几十年后,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轻描淡写又幸灾乐祸得评论道:"从此旷再不是红四方面军的要角了",这时的他依然对旷继勋在之后的小河口会议上敢牵头反对他而耿耿于怀。惨烈的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至此也终于拉开序幕。
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专业炒股配资,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